科技创新之旅:宜昌市农科院2024璀璨回眸!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挥手2024年,遇见2025年,宜昌市农科院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再次镌刻下奔跑的身影。一年来,全院“新农人”坚持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行动指南,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和局党组工作要求,扎实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产业,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砥砺前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年,我们以服务“三农”为使命,以支撑产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各创新团队紧密协作,共同谱写了宜昌农业科技事业的新篇章!
一年来,领导关怀频添动力!先后迎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张世伟、院长游艾青,时任宜昌市委副书记叶杨,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斌、市政府副市长靳宏强,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新平等各级领导的调研关怀和悉心指导。油菜、柑橘和茶叶等科技创新及产业服务工作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岗位专家王汉中,国家现代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运江教授和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亚军研究员的肯定。
一年来,科研立项再创佳绩!2024年,全院在科研项目立项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院立项62个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9个,省级项目26个),较去年增长了51.2%。全年落实项目计划经费757万元,创造性开展的宜昌农业科技“11211”工程成效显著,获1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全年新增省市各类项目30项(省级19项、市级11项),其中水稻、玉米种质资源创新项目分别入选省级第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实现零的突破。建院67年以来首个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试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在京通过评审。获省科技厅批准建立省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并成功启动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一年来,科研成果捷报频传!不断培育新质优势动能,原始创新有新突破,2024年,全院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油菜根肿病抗性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鄂西特色中药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二等奖1项《抗病优质生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居全省市州农科院前列。自主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宜单2102”和“鲲瑞18”“鄂科玉7号”通过湖北省审定,全院新增实用新型专利4项,省科技成果登记9项,发布湖北省、市地方标准11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7篇。
一年来,成果转化有新进展!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积极争取成果转化分配政策,会同市委人才办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专题调研;二是成功举办宜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闻通气会,宣传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效,社会认可度高。2024年全院成果转化20余项,转化金额150余万元。12月19日上午,宜昌市农科院与远安县人民政府携手进行的“珍稀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成果转让”签约仪式在远安县举行,我院微生物团队多年来研育的科技成果成功转让。
一年来,平台建设有新突破!坚持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投资2.6亿元的亚行贷款宜昌乡村绿色发展项目农科院子项目稳步推进,项目进度走在全市6个子项目前列,总投资1800万元的国家畜禽养殖宜昌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省农业农村厅批复。新增获批省级科研平台2个,支撑宜都市入选湖北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第二批共建名单、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合试验站落户。新增市级科研平台2个,宜昌市重点实验室“中药材生理生态及栽培”、宜昌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成功授牌。
一年来,服务产业效能提升!以“用”为导向,深入实施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和市农业科技“11211”工程等,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产业的关联度、融合度、贡献度。全院各核心团队服务市场主体60余家,支持企业新增各级平台(项目)8项,研发新品斩获各类金奖5项、银奖2项,有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性技术难题30余项,并成功推广了2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20余个新品种,建立核心示范基地超3000亩,培训超2000人次,辐射带动社员、农户5000余户,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35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3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效能显著提升。
一年来,院地(企)合作务实高效!以支撑宜都市共建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契机,不断提升院地院企合作水平,与康农种业等公司联合示范,宜单系列玉米新品种走进云贵川地区,与宜昌烟草、宜化集团开展实用性技术攻关,在五峰、秭归分别挂牌建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和种质基地,院微生物团队获聘“远安县食用菌产业专家顾问”并在远安县挂牌成立“刘世玲专家团队工作室”。与华中农业大学蔬菜专家团队签订专家工作站共建协议,支撑宜昌银罡桑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湖北省专家工作站。2024年10月,由我院发起的“宜荆荆恩”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三届科研交流会在恩施州成功举办。先后承办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2023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全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油菜项目现场交流会、省科技助力灾后复产暨科技“闹春耕”等活动6场,主办宜昌农业科技“11211”工程技术培训活动2场,进一步提高了宜昌农业产业的显示度。
一年来,科普宣传深入人心!发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一体两翼”作用,多措并举科普惠农,院长胡光灿当选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农业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院通过开展“科技闹春耕”“科技下乡”“科普活动周”“科普进校园”等活动30余场,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达2000余人。通过“我爱宜昌”等平台发布多篇科普文章和视频,其中《院士齐聚宜昌 大咖领衔论“稻”》被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报道,撰写的《宜昌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明显》等2篇政务信息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录用,并专报省政府办公厅。
一年来,人才强产成效凸显!全院60余位专家的信息上报至市人才服务平台,我院11位专家获聘华中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产业导师;我院荣获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统一区域试验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宋发菊、施昌华荣获成绩突出个人。黄聪获聘湖北省农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田雨和申露露同志荣获“宜昌市优秀专家”称号;刘世玲荣获宜昌市“感动宜昌”人物提名奖,并获湖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留任,6人选派省“三区”科技人才,学科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制度建设日益健全!开展有组织、有价值、有质效的科研,印发《宜昌市农科院2024年科研项目清单》、《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额度及考核指标》强化项目组织化管理,出台《宜昌市农科院试验补助控制标准》、《宜昌市农科院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科研项目管理及财务管理制度文件5份,完善实验室危化品试剂采购备案登记制度,起草《宜昌市农科院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宜昌市农科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2024年,全院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取得“双丰收”。2025年,全院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市农业农村局“六个以”工作思路,着力完成“1234”工作任务,即建好一个中心(长江上中游区域性农业科创中心),着力“两个以”突破(以供应链建设为抓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信息化赋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抓住学习关、改革关、人才关三个关键,聚焦大平台建设、大合作研发、大成果创新、大转化应用四大重点,为宜昌乃至全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黄仕娟 谌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