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宜昌植保第四期
——夏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学安全用药提示
夏季高温多雨,是农作物病虫害高发期,也是农药使用的关键时期。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施药者人身安全,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一定要做到科学安全使用农药。
一、科学使用农药
(一)对症选择药剂。各地依托田间智能监测设备,密切关注水稻、玉米、柑橘等病虫害发生动态,正确识别病虫害种类,选择对路的农药品种,确保防治效果。优先选用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禁限用农药品种。
(二)适期足量用药。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点和农药使用特性,选择适宜时期开展施药防治,害虫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期防治,病害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防治,杂草茎叶喷雾在2—5叶期防治。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记的用药量足量用药,每亩用药量和兑水量要综合考虑作物生育期、病虫害发生程度、植保机械类型等影响因素进行科学测算。
(三)科学轮换或混配用药。作物生长季内单一农药品种(有效成分)使用不超过 2次,与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混配农药进行兼容性预试验,取少量药液混合后静置30分钟,出现沉淀、气泡,絮状物、变色、发热、分层等现象则不能混配。避免使用相同成分的复配农药进行混配,禁止使用相互反应的农药进行混配,混配农药要现配现用,切勿久置。
(四)合理施药。上午5—9点和下午4—8点为适宜施药时间,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期间、风力3级以上或预报1小时内有降雨时不宜施药。避免人背施药机械进入密闭环境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下雨天气,需在雨晴后 24 小时内补施。
(五)遵守安全间隔期。严格遵守农药标签标注的农药安全间隔期,不得随意增加施药次数和施药量。最后一次施药应符合安全间隔期要求,不满足安全间隔期要求的农药,在农产品收获前停止使用。
二、安全施用农药
(一)精准施药,确保作业安全。采用植保无人飞机开展夏季病虫害防治要确保飞行安全和用药安全。一是加强对植保机械的测试与检修。飞防作业前要对植保无人飞机进行测试与检修,重点测试喷头流量和喷施均匀度,全面检修机具。二是做好飞防药剂的选择。飞防药剂要选择高效、环境友好型的药剂品种,优先选择微乳剂、可溶液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剂型,禁止在蜜源植物开花期和水产养殖场所、水源地附近开展飞防作业,以防造成农作物药害和漂移中毒事件。三是做好施药安全管理。开展飞防作业时要严格执行安全作业有关规定,当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时间等因素不适合时,立即停止施药。
(二)做好防护,严防人畜中毒。施药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防护帽、口罩、手套、靴子及专业防护服等,严格遵守施药操作规程。喷施农药时,施药人员要始终处于上风位置,做到顺风隔行施药,施药过程中禁止吸烟、饮水、进食等,施药后要及时清洁身体、更换衣物,并将喷雾器械清洗干净。禁止用盛药水的桶直接下井、下河、下池取水,禁止裸手搅拌药液。儿童、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不得喷施农药。施过农药的地块,应根据农药标签上的建议树立警示标志,在规定时间内禁止人畜进入。施药人员一旦出现头晕、恶心、呼吸急促、出汗流涎等症状,要立即停止喷药,离开作业场所到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脱去受污染的衣服,并用清水洗净皮肤。如果中毒状况较严重,应持农药标签及时到医院诊治。
(三)及时补救,减轻药害损失。喷施除草剂应加装保护面罩,注意选用对临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品种,并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发生除草剂药害,可在作物叶面及时喷施吲哚丁酸、芸苔素内酯、赤霉酸、磷酸二氢钾等缓解药害,同时加强水肥管理,促根壮苗,增强抗逆性,促进农作物快速恢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