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5年上半年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分析

日期:2025-07-03 11:25来源:宜昌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水产站阅读量:

  市水产站将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列为年度重点任务,聚焦重点养殖区域和主要养殖品种,系统开展监测工作。2025年上半年,累计完成110批次样品检测,服务养殖主体34家,涵盖22个养殖品种,为精准防控疫病风险、提升养殖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上半年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一、上半年监测情况

  (一)监测区域分布。上半年共监测110批次,主要为枝江市、当阳市、宜都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夷陵区五个渔业主产区。其中枝江市54批次(占比49.1%),当阳市29批次(占比26.4%),宜都市5批次(占比4.5%),长阳土家族自治县9批次(占比8.2%),夷陵区11批次(占比10%)。

  (二)监测主体特征。规模养殖池塘占比78.2%,病原检出率约为11.8%;小散养殖池塘占比21.8%,病原检出率约为7.3%;苗种产地检疫占比29.1%,未检出病原。

  (三)检出病原类别。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为13.63%,主要为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病毒性病原检出率为3.6%,主要为蛙虹彩病毒;寄生虫检出率为1.8%,主要为指环虫、锚头鳋。

  (四)病害流行趋势。2月至3月,水温波动较大,叠加鱼类越冬体质较差这一客观规律,细菌性肠炎病发病率相对较高,细菌性病原检出率13.63%。4月至6月水温回升,细菌性病原检出率降低,病毒性病原检出率上升,病毒性病原检出率为3.6%。

  二、主要措施

  (一)风险预警关口前移,病害损失降低。根据监测数据,在春季、干旱、梅雨等特殊季节,市水产站对大宗淡水鱼,黄颡鱼、鲈鱼等特色淡水鱼及时发布预警信息6次,指导养殖户提前采取清塘消毒、调节水质、合理投喂饲料等手段,有效避免了水霉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暴发。

  (二)精准开展技术服务,联防能力提升。结合监测结果,为34家养殖主体提供了“一场一策”的个性化技术指导方案,有效提升其健康养殖和科学防病水平。充分发挥我市“1+4+N”病防体系作用,实现防控网络联动。市水产站开展病原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等,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县病防站发挥枢纽作用,协调生产及投入品管理,防控措施传递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第一哨点”作用,积极上报疫病情况21条,信号雷达作用突显。

  (三)扩增监测基础数据,防控策略优化。根据疫病流行规律,有效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数据样本基数,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为科学研判我市水生动物疫病流行态势、调整优化防控策略、促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增效提供了决策。上半年对分离的病原进行46次基因测序,11批次10种抗菌药的药敏测试,鉴定出9种细菌类病原。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市水产站将秉持精准监测、服务产业的理念,持续做好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一)拓展监测深度,助力病原调查。加密监测点位,在经济鱼类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增加鱼类苗种产地监测点。提升监测频次,对高风险阶段,例如苗种投放、高温季节、强对流天气等重点时段加密采样频次。扩大监测范围,除按鱼类产地检疫规程要求的8项检测外,增加大口黑鲈虹彩病毒、蛙虹彩病毒、鲟疱疹病毒Ⅱ型、高首鲟虹彩病毒4项,以适应本地特色鱼养殖需求。

  (二)强化技术赋能,提升监测质效。建立塘边初筛与实验室定性的分级诊断流程,缩短养殖主体的等待时间,提高实验室检测的靶向性和精准度。引入快速检测试剂盒,用于鲤浮肿病、锦鲤疱疹病毒、大口黑鲈虹彩病毒、草鱼出血病Ⅱ型病毒等12种病原的实时监测。对标养殖管理需求,增加能力验证项目。2024年市水产站已通过5项能力验证,2025年报名13项,以期填补我市虾类病毒病检测的空白。

  (三)完善预警机制,优化数据分析。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适应的预警方式和应对措施。低风险期,通过网络发布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中风险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巡塘指导;高风险期,启动区域联防联控,切断疫病传播链。建立多变量综合分析方法,科学把握水生动物疫病发展规律。日常监测中,重点纳入气象水文、养殖密度、苗种流通、水体理化等关键变量,提升趋势预判能力。(市水产站 郭敏智)